【仁北好老师】许佳佳:从“心”出发,渐入佳境

许佳佳,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一项国防创新项目,并参与环状 RNA 与癌症的研究课题,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一篇学术论文(IF=41)。

现任仁北高级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室负责人。

 

她求学于中国农业领域的顶尖学府,手握多项科研成果,却毅然选择走出实验室,站上三尺讲台。放下标本试剂,拿起粉笔教案,只为将“袁隆平”的梦想种进更多孩子心中。

她就是仁北高中的生物教师—许佳佳,一位用“科技”与情怀浇灌未来的“新农人”。

从“科研精兵”到“孩子王”

她用硬实力圈粉无数

▲许佳佳老师在中国农业大学“老校门”前留影

在中国农业大学求学期间,许老师勤勉刻苦,长期扎根在实验室中筛数据,做实验,只为科研灵感的闪现。经过不懈努力,她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1区发表了有关环状RNA与癌症进展相关的学术文章,当年影响因子高达41,已达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

除此之外,许老师还顺利完成了一项国家级的国防创新项目,探究有关生物材料在军事科研项目中的应用。

▲许佳佳老师参与环状 RNA 与癌症的研究课题

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

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一篇学术论文(IF=41)

从实验室到三尺讲台,许老师深刻感受到当前高考生物科目的命题趋势正日益注重将学生已有知识与最新科研成果相结合。她在研究生阶段接触了许多前沿科研技术,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限于“纸上谈兵”,而是生动地分享自己与这些新兴技术的“亲密接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佳佳老师的生物课堂

这学期,许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遗传学部分,重点讲解了育种知识。提到农业育种,不得不提到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学生们曾在语文课本中了解过袁老的事迹,但对袁老研究杂交水稻的具体过程知之甚少,难以体会科研的艰辛。然而,在掌握了相关生物学知识后,学生们有了更深的感悟。一位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向许老师请教。许老师并未因学生的提问与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差距较大而轻视,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耐心讲解,并特意找来袁老70年代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与学生深入交流探讨。

▲许佳佳老师特意找来袁老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

与学生深入交流探讨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许老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复杂的科学原理,还激发了他们对科研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们在许老师的引导下,逐渐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与挑战,对生物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热爱。

把课堂搬进“实验室”

她用沉浸式教学点燃科研梦想

在许老师的生物课堂上,知识的种子总能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上学期,当课程进行到细胞内的物质及检测时,许老师不仅讲解课本上的案例,也将牛奶、苹果、葡萄、鸡蛋等生活常见物品引入到课堂实验。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更让学生们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探索永无止境。

而真正的学习热情,往往在课堂之外被点燃。当天中午,几位学生发现食堂准备的水果是火龙果,鲜艳的紫红色果肉让他们不禁好奇:它的检测结果和上午观察的葡萄、鸡蛋清会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个问题,他们主动找到许老师请教。许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敏锐地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鼓励他们:"既然有疑问,为什么不自己探索呢?"她立即带着学生们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火龙果组织中的物质检测,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与课堂上使用的材料做对比,更直观地体会到了实验材料的选择对于实验的重要性。更令人惊喜的是,许老师在次日的课堂上专门展示了这组同学的发现,将一次偶然的提问转化为激励全班的生动案例。

▲许佳佳老师带着同学们做实验

许老师在与同事承担博物课教学时,面对连常见蔬菜都难以辨别的学生,带领他们从最基础的锄地开始,全程参与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等各个环节。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揭开了植物生长的奥秘,更培养了学生们宝贵的生活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仁北校园内的劳动实践基地,许佳佳老师参与博物科的教学和设计

在许老师看来,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探索之火。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当课堂延伸到实验室、延伸到田间地头,知识的种子就会在学生们心中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从“传授知识”到“生命教育”

她用“情怀”滋养学生心灵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但研究生命的前提,是懂得敬畏生命。在许老师的课堂上,知识传授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的起点。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生物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科学原理,更要学会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脆弱与伟大。

▲许佳佳老师为学生答疑

许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温度。在讲解遗传学知识时,她不仅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更会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因基因缺陷而面临挑战的特殊群体。“有些人天生携带致病的基因,但这并不定义他们的人生价值。”她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疾病或先天缺陷并非个体的“错误”,而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她鼓励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去评判。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或家属的角度,思考如何面对遗传疾病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压力。她希望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坚韧与勇气。

▲许佳佳老师在家长会上做分享

“教育不仅是教学生解题,更是教他们如何做人。”许老师用她的教育情怀,在生物课堂里播撒人文关怀的种子。她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懂得了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而这,正是教育的深远意义所在。

▲许佳佳老师(右)和李翠霞老师(左)

在许老师看来,教育的真谛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亮心灵。她用生物课堂架起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让年轻的生命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也学会敬畏每一个独特的存在。当学生们走出教室,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染色体图谱或遗传定律,更是一颗懂得共情与尊重的种子——这颗种子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让世界因理解而温暖,因包容而美好。这或许就是生命教育最动人的意义:它让科学有了温度,也让教育回归了生命的本质。

 

 

仁北中学藏瑰宝

良师益友志向高

更多篇章待续写

沐浴师恩共昭昭

 

 
 

图片 | 许佳佳 李俊儒 陈喆
文字 | 王琛婕
责编 | 陈喆
转载请注明来源:仁北高级中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3-26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