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北家长说】高一(2)班于沁霭家长:苔痕新绿上阶时,仁北蹊处月盈窗


仁北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修剪枝杈
更要让每片叶子都找到舒展的角度
从初遇时的迷茫到如今的笃定
高一(2)班于沁霭的家长
用细腻的笔触
讲述了孩子在仁北校园的成长故事

▲于沁霭一家

▲于沁霭同学在仁北
盛夏的校园开放日,是我们与仁北的初次相遇。那天,冯一鸣主任刚从他的数学课堂下课,谈吐间既有学霸名师的儒雅,又带着赛博时代的鲜活。他指着校园里那株枝繁叶茂的大树说:“仁北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修剪枝杈,更要让每片叶子都找到舒展的角度。”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轻轻解开了我们心底的锁 —— 原来真有学校懂得,艺术细胞与数理公式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共生共荣。
新生军训场上的故事颇有几分武侠气韵。当沁霭身着迷彩服在主席台侃侃而谈时,我恍然看见昔日那个文静腼腆的小姑娘,已然蜕变成能独当一面的侠女。
后来才知道,是李翠霞老师在暑气未消的黄昏,陪着她在紫藤架下逐字打磨演讲稿。蝉鸣作鼓点,晚风当琴弦,就这样把一个磕磕巴巴的新手打磨成了落落大方的小小演说家。

▲于沁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沁霭常说,李翠霞老师像江南的雨。当她批改作文时,红笔圈出的不是错别字,而是 “这句该再烫些人间烟火”;当她带学生重读《赤壁赋》时,会说文章要有骨骼也要有心跳。我忽然明白,所谓 “智育为本”,原是要把知识熬成血脉的温度。
当沁霭在海淀区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念出 “少年当以墨写山河” 时,台下那位擦眼镜的李老师,眼里分明淌着欣慰的溪流。



▲于沁霭在李翠霞老师的指导下
荣获2024年海淀区演讲比赛高中生组一等奖

▲于沁霭和同学在迎新汇演上演唱原创歌曲
成都研学那夜,收到沁霭从锦里古巷传来的照片:青石板映着宫灯,她举着糖画站在杜甫草堂前给我写明信片。青城山的云雾与都江堰的涛声,都化作笔下流动的墨痕。听她哼起新写的歌:“青铜器上生锈的月亮,泡在盖碗茶里慢慢发亮”,我突然领悟到,美育二字原是要把文化的基因酿成少年眼里的光。而沁霭在学生会忙得脚不沾地时,倒比捧着奖杯时更显生机 —— 闪着汗水光芒的劳动教育,让灵魂在耕耘中找到了重量。

▲于沁霭在成都研学期间
在仁北,我们没看到 “标准化” 的培养模式,却看见每个老师都在用心回应孩子的独特:怕演讲就陪练,爱艺术就给舞台,想探索就给空间。这种 “以孩子为本” 的教育,让我们确信:好的学校,不是批量生产 “优秀”,而是守护每个孩子眼里的光,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路上,慢慢长成最好的模样。



感谢仁北
让我们遇见教育最本真的样子
就像校园里的那株大树
每片枝叶都迎着阳光舒展
每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与光彩